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验交流 > 正文

市国土资源局李波:扶贫项目要择优弃劣、稳定受益

发布日期:2017-10-10  访问次数:  信息来源:第一书记  字号:[ ]

眼下秋意正浓,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秋收时节。与此同时,我们的驻村帮扶工作业已进入攻坚阶段,各类扶贫项目也已进入开花结果的“金秋”时期。每每与其他“第一书记”交谈时,大家对扶贫工作仍然是干劲十足、信心满满,对扶贫项目也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,有欣喜,有收获,也有遗憾。结合与同事们的交流,对扶贫项目的发展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。

第一,实事求是,不可聊胜于无。增强农村的“造血”功能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。在项目的选择上,需要集思广益,谨慎论证,瞄准发展方向,发挥各自优势,动员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,真正让项目能够得到群众认同、实施顺利。如果项目前景充满不确定性,甚至渺茫;群众支持力度不大,甚至普遍质疑,那很难实现通过项目发展带动脱贫的应有价值。坦率的说,“第一书记”驻村任职不能碌碌无为,需要业绩;帮扶单位倾力援助,也需要“看得见”的成效,这些都是理所当然。另一方面,精准脱贫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巩固和不断发展,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“政绩观”为指导,如果一个扶贫项目没有得到广泛认同,没有科学的论证,草率上马,甚至更多是为了迎合上级检查和观摩而设立,觉得“有”总比“没有”好,那就失去原本的初衷。精准扶贫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,不是政绩工程,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为了脱贫,坚持以人为本,不忘初心,实事求是,才是项目发展的正确指导方向,更是人心所向,宗旨所在。

第二,决策果断,不可抱残守缺。通过同事之间的学习交流发现,有的村扶贫项目定位准、方向正,带动作用突出,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,虽然不能一夜致富,但已经走上了正轨,经受了考验,得到了群众和基层政府的一致好评。也有部分村的项目,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,比如市场价格大幅波动、环保不达标、季节气候、管理经营等,进展不够顺利,与预期经济效益相差甚远。有的则是骑虎难下,如鲠在喉,成为“鸡肋”,不想白白放弃前期的辛苦努力,也不知如何扭转形势,只能暂时维持搁置。对于暂时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努力来逐步克服,等待获利时机;对于那些“不可抗”的外部因素,只能是顺势而为,与时俱进,重新论证,该做决断的,果断决策,通过转型升级,坚决走依法依规、绿色发展的道路,以此避免项目发展与政策法规、上级要求、群众愿望相抵触,造成扶贫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浪费,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。切不可有侥幸心理,“死马当活马医”,抱残守缺,犹豫不决,最终让扶贫项目变成基层的一大负担和一块心病,成为“半拉子”工程,好心却办了坏事情。

第三,长久受益,不可人走茶凉。驻村任职时间有限,但扶贫工作功在长远,“第一书记”为村里带来的是信息、资源、机遇,打下的是坚实的脱贫基础。与我们帮扶村的村书记们聊天时,他们都经常这样问:要是以后你们第一书记走了该怎么办?……这是对所在村第一书记工作的一种肯定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扶贫项目发展对第一书记及帮扶单位的一种依赖,准确的说,是发展思路和指导上的一种依赖。脱贫攻坚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,主体还是村集体,在帮扶贫困村脱贫发展的同时,更要注重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我能力的提高,尤其是提高对驾驭项目发展和运营管理所要求的技术素质,让村集体和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舞台上的主角。客观上讲,扶贫项目的发展很难确保一帆风顺,但只要选择了正确的道路,制度管理规范,能够经受市场考验,经济效益可期,那帮扶单位留下的不仅仅是资源基础,而是一条可以让贫困村甩开帮扶这条拐杖的康庄大道,也为贫困村打开了一扇与外部信息世界联通的窗户,能够进入自我发展、多元发展的良性轨道,从而避免“有帮扶单位支持一个样,没帮扶单位支持就不像样”的尴尬境地。

总之,扶贫项目发展惠及长远,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这需要汇集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认真研究,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远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,用活现有各种政策,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,让扶贫项目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发展引擎,让群众受益更多,村集体更有底气,乡村面貌变化更大。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