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海监狱派驻文登区界石镇阎家庄村第一书记:邵慧楠
2018年4月我被组织选派到文登区界石镇阎家庄村任第一书记。4个多月来,我从一开始的兴奋、信心满满到彷徨、举足无措,再到现在的淡然、脚踏实地,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农村工作的不易,也深刻领悟到广大农民生活的艰辛,感受到作为“第一书记”肩上沉甸甸的责任。驻村工作“点多、面广、线长”,一本厚厚的笔记本,记满了村里的大事小情、家长里短,红色的批注更是我对农村工作的几点感悟。
一、“百姓吃水问题”想出的对策
走访过程中,让我比较惊讶的也是百姓呼声最高的竟是吃水问题。在我的印象中,威海作为沿海发达城市,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应该早应该普及。但到村后发现,村民还吃的是井水、山上的自流水,这样的水源不仅水质得不到保障,而且“靠天吃饭”。天干时,由于村庄河塘年久失修,储水量少,导致灌溉用水严重不足,大部分老百姓使用饮用水浇地,占用了大量的饮用水资源,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,因此会经常出现没水喝的现象。作为“第一书记”,认为民生问题应该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,这关系到百姓的生存、生活和生产。因此,我将该问题及时进行汇总上报单位领导,同时与村两委进行沟通商议,共同制定了18年的扶贫工作计划。最终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,我单位出资15万元对该村河塘实施清淤扩容及坝体加固项目。项目实施后,从根本上解决了灌溉用水难的问题,提升河塘的蓄水能力,有效扩大了灌溉面积,河塘长度增加约20米,宽度增加约10米,坝体整体加高约2米,新增容量可达5万立方米,每年可节约饮用水达1万方,一定程度上缓解百姓吃水的问题。同时,扩建蓄水池项目也列入扶贫计划中。截止目前,扶贫款已全部到位,河塘清淤项目已全部完工,现正在进行坝体加固工程。
二、“5元一双鞋”带来的反思
晚饭过后的闲暇时间,在大街上与一群老百姓聊起了家长,你一句我一句,甚是开心。有个老大爷跟我聊起了今天到镇上赶集的趣事,我说:“大爷今天赶集都买了啥”,大爷回答到:“我买了脚上这双鞋,你看值多少钱”。我考虑了许久,农村的物价、农村的消费观在我的脑海里进行对比,最终我还狠狠的压低了价格说:“40、50元吧”,大爷哈哈大笑说:“5元”。 5元是一个什么概念,5元一双鞋又是一个什么概念,5元这个数字让我震惊不已。
这种巨大的差距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,作为当下的年轻人,动辄几百上千的一双鞋不以动容,外出就餐已成为“家常便饭”,种种现象暴露出我们是多么的奢侈,多么的败家。经过反思,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消费观念的差距,更反映出农村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,更有甚者连温饱都解决不了,这更是一种贫富的差距。“5元”成了我头上的一座警钟,不断地提醒我、告诫我,这是我“第一书记”的职责和使命,要带领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,共同把我们的村庄建设成为美丽乡村。
三、“何为美丽乡村” 引发的思考
每次走访的最后,我都会问老百姓一个问题“怎么能把咱们村建设成为一个美丽乡村?”,老百姓的回答基本围绕着“把村的道路修一修、绿化整一整、房前屋后收拾收拾、房子重新修缮装修、村民富裕等等”基本都是村庄“硬环境”的建设,但我认为他们只答对了一半,这也反映出老百姓对“美丽乡村”建设存在片面的理解。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提出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,我认为“乡风文明”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,它更加注重农村“软环境”的建设,可以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在工作开展期间,也曾遇到不少坎坷与挫折。例如有的老百姓认为“我是混阅历的,待两年就走,不指望”,这种不配合工作的,也有项目开展期间老百姓认为“弄个水库就是搞样子,有什么用,我家房子还漏水没解决呢”,这种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思想,邻里矛盾、干群紧张等等问题频发,给村庄增加了不少不和谐的音符,这就是乡村文明建设缺失的表现,阻碍了村庄的发展。
“软环境”是乡村文明风尚的“硬支撑”,驻村工作期间,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,我作为发起者,制定了每月7号和27号作为“主题党日”,规定一日为“支援服务日”,组织党员开展卫生清理、走访群众、慰问困难户等活动,同时号召全体村民共同参与进来,发扬“人人为我、我为人人”的精神,为村庄的美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;规定一日为“党员学习日”,组织开展上党课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、观看电教片等活动,不断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,以点带面,带动一片、影响一片,让百姓主动接受文明素养教育,日渐形成一种尊老爱幼、邻里和睦、遵纪守法、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文明风尚。
走访村民
入户走访,发放便民联系卡
参加村两委会议,研究18年扶贫工作计划
陪同监狱领导视察河塘综合整治项目
工作日志上的红色批注